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

传统曲艺

传统曲艺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

游艺杂技

游艺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

民俗传承

民俗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保护对象予以确认,以便集中有限资源,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履行《公约》缔约国义务的必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为了对传承于不同区域或不同社区、群体持有的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确认和保护,从第二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开始,设立了扩展项目名录。扩展项目与此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名项目共用一个项目编号,但项目特征、传承状况存在差异,保护单位也不同。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每个代表性项目都有一个专属的项目编号。编号中的罗马数字代表所属门类,如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项目“侗族大歌”的项目编号为“Ⅱ-28”。
  • 0

    批次

  • 0

    类别

  • 0

    项目

  • 0

    子项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2024/09/17

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走近“梅艺今辉”展

2024年7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梅兰芳纪念馆、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展出200余件与梅兰芳艺术人生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展出。展览以“梅艺今辉...
2024/09/17

1分钟知非遗事丨非遗半月报第143期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2024/09/17

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呈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进行时态”

非遗作品精彩绝伦令人连连赞叹,非遗街区集纳各地精品引观众驻足,纱幕投影呈现的经典片段与台上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各展芳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带徒展艺,展馆端午节假期照常开放并欢迎观众“把非遗带回家”……6月7日,“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简称“主题展”)一开幕就人气颇高。...

新闻中心

  • “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京隆重开幕

    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7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梅兰芳纪念馆和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隆重开幕。

    开幕式现场

    文化和旅游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领导、梅兰芳家属代表、梅派传人代表、京剧专家代表、主办单位相关领导、文化艺术界领导和知名专家、艺术家,以及来自教育、科技、出版、宣传部门等相关领域的嘉宾和新闻媒体等200余人参加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主持开幕式

    图片魏海敏演出《贵妃醉酒》选段

    郭霄演出《天女散花》选段

    胡文阁演出《穆桂英挂帅》选段

    演员同台亮相

    开幕式现场,京剧梅派艺术传人,台湾传统戏曲表演团体国光剧团首席艺术家魏海敏、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郭霄和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胡文阁分别演出了《贵妃醉酒》选段、《天女散花》选段和《穆桂英挂帅》选段。北京京剧院乐队伴奏并参与演出,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和泰州梅兰芳京剧团参与演出。

    梅兰芳曾孙梅玮致辞

    梅兰芳曾孙梅玮代表梅氏家族对所有为此次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同仁表示感谢。他表示,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六十余年了,但是他的艺术精神仍然长留于世,由他所提出的“德先于艺、国重于家”的梅氏家训更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京剧梅派艺术传人代表魏海敏致辞

    京剧梅派艺术传人代表魏海敏在致辞中表示,梅派弟子不仅要传承梅派经典剧目,更要继承梅兰芳先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我们今天纪念梅兰芳先生的诞辰,是为了探讨如何将梅派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让传统戏剧以生动的方式活在当下。

    梅兰芳家乡代表,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刘霞致辞

    梅兰芳家乡代表,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刘霞在致辞中指出,梅兰芳先生与泰州血脉相连,今年10月,泰州将举办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努力推动梅兰芳文化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戏曲、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在世界上成功展示民族形象、中国精神的艺术巨匠。他用毕生对美的追求,诠释了一个艺术家在外在形式与内在品格之间,所实现的艺术之道与人格之境,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梅兰芳被追授为“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他奋斗的一生深深地激励着每一位文化工作者。

    梅派艺术是京剧以及中国戏曲的瑰宝,其蕴涵的美学个性,展示着戏曲与时俱变的创造法则;梅派艺术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藏的文化品格,张扬着艺脉常新的传承规律。梅派艺术在中国喜闻乐见,深深地影响着地方戏曲旦角表演艺术;在世界赞誉备至,长久地张扬着民族文化的与众不同。20世纪30年代,在梅兰芳访美演出期间,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盛赞他是“最杰出的演员”;在1957年梅兰芳访苏之际,俄罗斯戏剧协会主席团将他称作是中国“登峰造极的大师、最卓越的社会活动家”。这些跨越时间的评价,真正展示了梅兰芳和他的梅派艺术,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被世界所共享的真实印象。

    本次展览以“梅艺今辉”为题,全面展现了梅兰芳的艺术造诣、文化人生和家国情怀,每一件展品既是梅兰芳留下的物质遗产,更是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今天的展览不仅是我们对梅兰芳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切实的传承和弘扬。

    在新的时代征程上,我们回望梅兰芳的身影,缅怀他的生平事迹,追寻他的理想脉络,回顾梅派艺术在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每一位文艺工作者乃至广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而言,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近期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交流与互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而努力奋进!

    本次展览各主办单位凝心聚力,精心遴选出200余件与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其中近120件为首次面向公众亮相,旨在全方位展示梅兰芳艺术生涯的光辉历程。展览分为“序言”“一代宗师”“文化使者”“情怀担当”“使命新生”“念念不忘”六个板块,全面展示了梅兰芳的艺术人生,梳理了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彰显出他所恪守的精神品格。本次展览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系列活动还包括座谈会、梅派经典剧目系列演出、梅派名家汇演、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展览、文化讲座等。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0月23日。


  • 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走近“梅艺今辉”展

    2024年7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梅兰芳纪念馆、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展出200余件与梅兰芳艺术人生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展出。展览以“梅艺今辉”为题,分为“序言”“一代宗师”“文化使者”“情怀担当”“使命新生”“念念不忘”六个板块,全面展示了梅先生的艺术人生,用满怀深情、细腻灵动的展陈语言勾勒出一个“最美奋斗者”的光辉形象。

    一代宗师

    梅兰芳的童年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度过。他3岁丧父,14岁丧母,很早就开始分担赡养家族的重担,在这个本分忠厚的伶人家庭里,祖母慈祥贤德,教导他正直勤俭;伯父梅雨田是一代胡琴圣手,指导他循序渐进地掌握京剧表演艺术的基本功。梅兰芳成长于大变动的时代,戏曲随着时代更迭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他按照梨园惯例走上艺术道路,8岁师从吴菱仙等人学戏,10岁首次登台,13岁正式搭班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边学边演,刻苦自立。梅兰芳幼年在唱做、腰腿、把子、跷功等方面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幼功扎实,因此他后来的戏路宽广,能够突破青衣和花旦的界限,创造新的表演风格,并且在老年仍能活跃于舞台,进行新的创造。

    1912年至1932年的二十年,是梅兰芳艺术成长的最重要时期。他从密集创作时装新戏、古装新戏的经验中,探求新的表现形式,努力发挥自己的天赋,逐步强化个人表演风格,深入细致塑造人物形象,由此形成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四本《太真外传》之后,梅兰芳不再创作时尚的新戏,转而以改编创演古装戏为主,《霸王别姬》《宇宙锋》《凤还巢》等作品更成为梅兰芳的经典名剧。梅兰芳在广阔的中外艺术视野中,不断地学习吸收,融会贯通,并且将中国京剧艺术及古典戏曲精神传播到了东西方世界,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梅派表演美学不断地被世人所叹赏,在中西戏剧的对照中,成为中国戏曲美学的典型代表。

    文化使者

    20世纪上半叶,梅兰芳访日、访美、访苏的演出实践掀起了戏曲对外传播和交流的高潮,引起世界戏剧界、文艺界对中国戏曲、中国传统艺术的广泛评论和多元认知,而梅兰芳也从交流与反馈中,不断认识戏曲艺术传统的价值和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梅兰芳作为文化使者,赴朝鲜、日本等国演出,在多次国际交流中展示戏曲所承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声音。梅兰芳的中外文化交流既传播了中国京剧的艺术丰采,也弘扬了戏曲传统的文化精神。他一生用戏曲之美面对世界的审视和观照,更用舞台艺术的创造展示了戏曲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智慧。梅兰芳建立起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交流与对话的格局,用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理性的文化自觉,知行合一,成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的文化先行者。


    情怀担当

    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艰险之际,梅兰芳敢于担当,坚持抗争,排演了鼓舞人心的《抗金兵》和体现国仇家恨的《生死恨》。他蓄须明志,拒绝给侵略者演出;避居上海、香港等地,靠卖画补贴日常用度,体现出坚贞不移的民族气节。梅兰芳虽出身于旧社会的梨园行,但是丝毫没有保守、悭吝的旧习气,一生关心公益事业,积极地参与各类义演,在赈灾、募捐和慰问活动中,秉持仁义忠厚之心,奉行艺术“为人”宗旨,赢得了梨园和社会的广泛赞誉。20世纪初期兴起的“整理保存国故”运动,在当时各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梅兰芳无疑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他留心于传统戏曲及表演艺术资料的保存,将许多精美的古代艺术文物悉心收藏,为当下的文化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珍宝。


    使命新生

    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在舞台表演艺术领域。他创造了多样个性鲜明、端庄雅秀的舞台艺术形象,娇俏柔媚的少女,英勇飒爽的女英雄,清灵飘逸的神女,含悲装疯的宦门小姐,抑郁醉酒的深宫贵妃等等,各具情态,各有丰采。这些人物给人以难忘的美感,令观众深印心扉,挥之不去。梅兰芳一生演绎的角色与其自身的人格风范交相叠映,形成独具个性特征的梅派艺术,他对角色不断地琢磨升华,追求高度洗练、中正平和的分寸感,在表演艺术实践中展现出清醒、自觉的自我风格建构。

    梅兰芳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更是肩负文化使命的人民艺术家。20世纪50年代初,他回到北京,定居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在这里见证了从旧社会奔向新中国的社会变迁,更迎来人生与艺术的“新生”。随着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筹备和推进,梅兰芳和他的艺术同行,积极投身于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中,排演了众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将优秀的戏曲经典带到了全国各地。1951年3月,为筹备建立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梅兰芳请毛泽东主席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同时题写“中国戏曲研究院”院名。同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梅兰芳受命担任院长;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前身)成立,梅兰芳担任首任院长。面对新中国赋予的新使命,他积极地为戏曲改革、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重要推动。梅兰芳是时代的楷模,1959年,他光荣地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代戏曲宗师真正蜕变成为时代的“最美劳动者”。


    念念不忘

    20世纪的中国戏曲艺术史上,梅兰芳先生是一位高峰人物。他毕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革新,和同时代的戏曲艺术家、理论家们一起,让传统戏曲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作为誉满中外的艺术大师,他品德高尚,艺术精湛,张庚称他是“传统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欧阳予倩则称他为“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他用自己在京剧领域终生不懈的坚守和创造,成为中国京剧艺术体系、中国戏曲艺术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者。

    《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纪念他不朽的艺术,怀念他伟大的人格,继承他创立的京剧表演艺术,归纳总结他的理论成就,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本次展览旨在从先贤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中汲取力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指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艺术,守正创新、整装前行,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出人才、出作品、出高峰!


  • 1分钟知非遗事丨非遗半月报第143期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43期:2024年7月24日—8月18日

    1. 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 辽宁出台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和管理办法

    3.2024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举行

    4.2024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在四川松潘举办

    5. 河南非遗数字人(智能体)上线

    6. 长城脚下话非遗——2024剪纸文化大会在河北张家口举办

    7. 重庆召开2024年非遗保护工作培训会

    8.欢喜宁波——温故·非遗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一、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习近平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来源:新华社)

    二、辽宁出台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和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近日,《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和管理办法》正式印发,提出进一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办法》对项目的认定、保护、考核和管理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在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方面,《办法》增加了推荐申报条件、评审程序、申报材料、申报程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工作纪律等6个方面9条内容。 《办法》加强了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管理。《办法》还新增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在非遗保护领域的转化和应用、鼓励市级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等三方面内容。(来源: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三、2024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举行

    8月8日,2024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联盟理事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会议以“弘扬节气文化,彰显时代风采”为主题,总结和安排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本次年会,8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作主旨报告。与会人员共同研讨了二十四节气项目的履约情况文本。相关机构围绕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交流。会议现场安排了第四届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同时启动了第五届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共同主办。联盟理事单位、二十四节气代表性社区等业界代表120余人参会。(来源:农民日报)

    四、2024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在四川松潘举办

    8月10日,2024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在阿坝州松潘县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松潘县人民政府承办。会议围绕黄河流域非遗保护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个主题展开研讨,共同探索黄河流域非遗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10余名专家参加会议。(来源:“四川非遗”微信公众号)

    五、河南非遗数字人(智能体)上线

    近日,国内首个非遗数字人(智能体)——河南非遗数字人(智能体)经过一个多月的内测运行,在百度搜索亮相。河南非遗数字人(智能体)依托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能力,灌入31万条河南非遗信息标准化数据,可快速响应问题,精准理解用户提问,提供河南非遗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数据,以及最新活动。同时,支持人工智能绘画创作指令,提供非遗元素绘画创作服务。河南非遗数字人(智能体)整体形象由AI技术生成,结合河南非遗特色,以河南豫剧中的经典人物花木兰为原型,采用古风与科技的碰撞融合,经过不断优化训练生成。该形象整体风格英姿飒爽、炫酷十足,将为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来源:“河南非遗”微信公众号、百度百科)

    六、长城脚下话非遗——2024剪纸文化大会在河北张家口举办

    8月10日,长城脚下话非遗——2024剪纸文化大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交流活动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举办。本次活动以“保护、传承、转化、发展”为主线,包括研讨交流、民俗文化展示展演、非遗产品展销等内容,分别在张家口市桥西区和蔚县设立分会场。张家口桥西区分会场举办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交流活动暨长城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2024年度活动,来自长城沿线15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全国各地剪纸传承人进行了交流研讨,探讨了非遗项目在带动地方群众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以及与旅游融合发展等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蔚县分会场举办了“长城脚下话非遗——2024剪纸文化大会暨乡村振兴赋能计划走进蔚县”系列活动。2024剪纸文化大会作品展则于8月10日至16日在蔚州博物馆展出。(来源:文旅中国)

    七、重庆召开2024年非遗保护工作培训会

    7月25日至26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指导,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2024年重庆市非遗保护工作培训会召开。会议通报了上半年重庆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强调下半年将重点围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强化非遗宣传展示等方面推进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培训会围绕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新知识、新方法,分别从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再设计、非遗工作者职业素养与工作规范等方面开展专题授课。培训会为期2天,除专家授课外,还设置了座谈交流等环节。来自重庆市各区县文化旅游委、非遗保护中心、项目保护单位和市级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共100余人参加培训。(来源:文旅中国)

    八、欢喜宁波——温故·非遗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8月9日,“欢喜宁波——温故·非遗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包括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在内的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同期,“非遗之韵,文明之光”——宁波非遗守正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宁波非遗课堂体验专场也同步举行。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来源:人民网)


  • 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呈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进行时态”

    非遗作品精彩绝伦令人连连赞叹,非遗街区集纳各地精品引观众驻足,纱幕投影呈现的经典片段与台上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各展芳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带徒展艺,展馆端午节假期照常开放并欢迎观众“把非遗带回家”……6月7日,“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简称“主题展”)一开幕就人气颇高。

    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重点活动之一,主题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共展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100余项600多件(套)展品,涵盖非遗的十大门类,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实景、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生动展现了2013年11月至2024年3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情况以及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成果。

    “展览从去年初就开始筹备,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呈现非遗守正创新、继古开今的时代风貌,体现非遗保护的人民立场,折射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表示,要在展览中诠释如此宏大的主题并不容易,在一年半的筹备期内,该馆不断打磨提升思路和方案。“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展览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希望先行探索出具有非遗特色的呈现方式。”王晨阳说。

    “看到风筝一下就回到了家乡。”面对展区内的“百鸟朝凤”主题风筝组和以二十四节气构成龙身的“蜈蚣龙”风筝,在北京居住多年的山东姑娘林依然久久凝望。不多时,她留意到有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风筝扎制技艺,立刻上前细看。“可观可赏,还有非遗作品的作者亲自教授技艺。这种体验让我想要慢下来深入学习。”林依然说。

    在传统表演艺术单元,原貌呈现的徽州地区古戏楼古朴肃穆,聚拢了大批观众。台上,京剧现场表演在抑扬顿挫间紧紧抓住观众情绪;台下,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何语听得入了神。得知之后还会有黄梅戏、昆曲等现场展演,她马上表示要实时关注:“这座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的古戏台和如此多样的展示方式,让我感受到非遗的活力与底蕴。”

    从戏曲、舞狮的现场演绎到戏服、乐器、刺绣等非遗项目的精品展示,从经典纹样的呈现到创新式样的解读,从传统制茶技艺的场景复刻到一杯香茶的精彩诠释……将传统与现代糅合,融讲解、展示、体验于一体,让观众在动静之间不断加深对非遗的认识,让人与作品、人与人在不断互动中丰富增进对非遗的热爱,这正是主题展所探索的展陈新方式。它不仅面向非遗的历史与发展,还展示着非遗在当代的存续与传承状态,让展览在非遗传承人、非遗作品、非遗特色文创与观众的共同参与下持续向前、优化迭代。

    “主题展的‘气象万千’也包含‘瞬息万变’的内涵。我们既希望展示非遗的博大精深,也希望捕捉和呈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进行时态’,展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在固定和有限的展馆空间中传递非遗传承的活态与绵延。”王晨阳表示。

    记者了解到,主题展将持续至2025年6月,其间将邀请10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将在为期一年的展期内,根据观众反馈和整体运行情况动态调整和充实展品。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与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满、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万紫都曾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今年,他们也参与了主题展开幕式。“去年我就在这里做过作品展示,非遗馆还邀请我们一家四代同台展示技艺。今天回到这里,我感到格外亲切,更加感受到建设好非遗馆的重要意义。”吴元新说。

    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将配套推出一系列社教活动,与各地非遗馆和传承人展开合作,共同研发课程和社教内容,创新“师带徒”的传承方式,让更多人走进非遗馆,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摄影:杜丽丽)


非遗名录

  • 请在主题配置中设置公司地址
  • 客服微信

    客服微信

提交网站